在媒体上露面,会给我带来困扰,我会失去一部分生活。我很在乎这个,所以及早止步。好些年轻人大概还是学生,扯着叫我别走,我谢谢你们的善意。年轻人要寻师,要听讲,当然是理解的,但不要夸张一个人的作用,更不可看太高。如今一些社会“名流”给弄的不成样子,包括我,便是这样子给弄坏掉的。我每演讲,年轻人就上来要起签名,要拍照,我只好三陪小姐似的陪着耍,不然伤了年轻人的自尊心。现在容我说句狠话,这有出息的青年,不做这类事。— 陈丹青《收摊的话》
这五六十年,全社会发展出一整套语言,煽情、造作、夸张、空洞,打开电视,几乎每个节目主持人都用这种语言说话,即便说的是真人真事,真挚的情感,语言确实空洞、夸张、造作、煽情,而且大家不觉得这有什么不好,我们是从丧失语言开始,丧失了传统,丧失了天性。 — 陈丹青《荒废集·民国的文人》
阅读全文——共720字

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
经过一年的筹备以后,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于1934年开业。这一保险公司要求银行自愿参加,并对其成员银行的存款提供保险。这一机构并 不隶属于美联储,而是一家相对独立的金融机构,投保银行也对此机构不具备支配权,该机构的理事会由总统直接任命。
参加FDIC的会员银行在吸收存款的竞争中比未投保银行具有较大优势。由于银行间的吸储竞争及各州不愿意给未投保银行签发特许权,使得这一机构的会员迅速增加。会员银行向联邦存款保险公司支付保险费用,其将对最高限额为10万美元的存款进行风险担保。
设定10万美元作为上限是为了防止银行发生挤兑,根据大萧条时期的历次银行业危机经验,中小存款人的恐慌性挤兑是造成银行危机的主要原因。保护中小存款人的存款安全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杜绝这种恐慌情绪的蔓延。对于工商企业的大额存款,这一制度则促使他们不得不谨慎地选择存款银行,而不是盲目地追逐那些高利率但具有承兑风险的银行。
阅读全文——共542字

早上看到有人说Google将关闭Google Reader,打开一看,果然,2013年7月1号,GR就挂了。于是从GR想起了抓虾,从抓虾想起了自己订阅的第一个博客「幻灭」,然后手闲Google了一把幻灭,想看看这家伙现在在干吗,然后看到了他本尊在「知乎」的回答,原来当年第一时间播报各种Google八卦的他…一直是做汽车音响的。
再然后,俺写了这篇基本上没几个人会有兴趣的纯八卦。
博客的兴起是很早的事情了,那时候大家热衷于互相做链接,把喜欢的博客放到收藏夹里,还分门别类。不记得博客这种东西是一生出来就带着RSS(一种内容自动聚合的技术)还是后来加进去的,我个人对RSS的第一次使用是拿来订阅博客,当然RSS可以拿来输出网站现有的任何内容,但使用最多的应该还是博客订阅。
阅读全文——共1103字

1.《看见》
整本书看下来,感觉就是一个文艺青年干了记者这行,各种努力想接地气,可实际接上没接上不知道,从文字来看,离地面还是有点距离。
「感情像是浓的要从笔尖滴下来」「山里的空气冷的扎人」「肺里充满着碎雪的空气」文艺不?我是觉得挺文艺的,也许是因为自己本身太不文艺。书里描写了不少的采访场景,对非典和初中生亚文化的那两个调查印象比较深,因为这两个都是亲身经历过的事情。
非典那时候正好在北京,校外实习,然后学校封校,就留在实习那地方了。正好实习的地方也是个学校,也封校,所以就是被关在了学校里,只是不在自己学校。关了一个多月,然后封校解除,可以回学校了,可回去之前被要求所有回来的学生先要隔离两个星期。隔离就隔离吧,可学校给的那条件,真不叫隔离,就是把所有校外返校的学生集中到一起,6,7个人一个宿舍,整栋楼大家随便转悠,想想是有点可怕的,幸好我们那批人里没人感染,如果有的话,周围的人是完全没有防护措施的。
阅读全文——共1703字

全书共三册。1,南渡 2,北归 3,离别 (图片选的是第二部的封面,完全是因为这张比较好看,卖相很重要啊!)
这是我迄今为止看过的最大部头的文史类书籍。其实不光文史类,除了SAP的PA教材,似乎看过最厚的书就属这部了。评价怎么说呢,一个字:好。两个字:好好。三个字:好好好。
真的很精彩。作者似乎也是继承了胡适对历史考证的方法,书中很多细节看得出是作者对不同材料对比研究后,认为最为客观的记叙的版本。这也让我对以前看到有些研究历史的人会纠缠于一些细节而产生厌烦的看法有了180度的转变。比如某句话的原文是怎样,是否有某个字,当事人说话时的口气是怎样等等。在看这本书的过程中,突然领悟到,研究历史就应该是这样的啊,貌似好玩的历史看起来固然好玩,但史学者的根本中的根本是要还历史一个真实。
阅读全文——共1514字

拿到书后看了看目录,直接从300页,乔布斯回归苹果的部分看起。因为对他的童年和青年时期,并没特别大兴趣,对于苹果第一次的辉煌多少也了解一点。最想看的还是他如何一步步把当时濒临破产的苹果带到如今市值第一的科技公司的过程。然后再回过头去看他的童年,青年,创立苹果直到最总被驱逐。
实事证明这是一个正确的选择!
乔布斯回归,苹果开始了二次崛起。从非同凡想(Think different)的创意广告,到iMac,到Apple Store,到iPod,iTunes,iPhone,iPad,iCloud苹果完成了从复兴到卓越的过程。
蓝图里也许还有乔布斯没来得及实现的iTV。
阅读全文——共1042字

   
这两本书写的绝对是两类人,两个领域,两种思维方式,甚至两种生活方式。虽然在现实世界中两个群体也会有部分的交集,比如华尔街也需要程序员来实现他们的各种模型,但能想到的交集基本上也就这样了。
格雷厄姆在《黑客与画家》第一部分就开始了对书呆子的讲述。想想人的确是比较奇妙,两本书描写了两类人,在现实中看来这两类的差异是如此的巨大,脑子都不用转就能说出他们的N多不同来,但要找出他们之前的相同,那倒真是一件需要花点心思的事情,好在格雷厄姆第一部分的书呆子章节,就将这最大的共同点给写了出来。
貌似神秘,追求技术至酷的黑客和衣着华丽,呼风唤雨的华尔街人士。如果将这两类人的人生向前追溯20-30年,可能就会发现那个时候的他们应该是属于同一个群体的——书呆子!不知道有没有人调查过,在学生时期风光无限的同学们走入成人世界后继续风光的概率是多少,或是反过来,在学生时期默默无闻,甚至被欺负的同学们走入成人世界后站在舞台前段的概率又会有多大,这应该是个有趣的数字。
阅读全文——共510字

不写不知道,这一写才发觉上一篇Reading notes竟然已经是两年前的事情了。神呐!这两年时间我都干吗了!
=================== 感叹的分割线 ===================
我们的文化颂扬工作狂思想。我们听说人们会午夜鏖战。他们开夜车而在办公室睡觉。这被认为是一种把全身投入一个项目的标志。工作的总量不等于过量的工作。这样的工作狂不仅没必要,而且很傻。做得多并不意味着你足够用心或者完成得更多。仅仅意味着你做得多。- Rework
想法是廉价而充裕的。最初的想法只是生意的一部分,几乎微不足道。真正的问题在于你执行得多好。- Rework
阅读全文——共821字